第386598期:第01版
首版
客流下滑、成本高企,本土主题乐园盈利压力大 - (05/01搜狐发布)
“五一”来临前,国内多家上市主题乐园的年报披露工作已完成。数据显示,多家头部主题乐园企业的亏损正在扩大,呈现“增收不增利、旺丁不旺财”的窘境,本土乐园行业的盈利压力正不断加剧。
01
盈利压力攀升
作为国内拥有最多主题公园的企业,华强方特去年的盈利压力明显加剧。尽管全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6%至69亿元,但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11.2%。
其中,主题公园业务作为其主要营收来源,去年的营业收入为56.53亿元,同比下降3个百分点,而运营成本却增长近一成,导致运营毛利率下降21个百分点,盈利能力大幅减弱。
另一家拥有欢乐谷、玛雅水乐园、世界之窗等知名主题乐园的华侨城A,也面临着连续第三年的亏损,合计亏损约260亿元。其中,文旅板块去年的收入约为273亿元,同比下滑13%,毛利率更是连续多年下滑,四年累计减少约两成。
海洋主题公园的日子同样不好过。以行业龙头海昌海洋公园为例,尽管去年其旗下公园的入园人数上涨至1079万人,同比增长16%,但门票收入不增反降,同比减少0.84%至8.95亿元。值得注意的是,其资产负债率逐年走高,截至2024年末,公司的流动负债净额攀升至29.53亿元。
大连圣亚圣亚海洋世界
区域性运营商大连圣亚的亏损比例更高,去年公司营业收入上升至约5亿元,但归母净利润却下降三倍,今年一季度,公司延续亏损,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七倍以上。
与此同时,部分中小型主题公园正面临着生存危机。去年11月,迄今国内游乐园类的最大规模破产拍卖以流拍结束——标的是江西九江大千世界梦幻乐园,曾是当地首屈一指的游乐场。此外,国产大型动漫主题乐园“龙太子欢乐谷”、曾号称投资400亿的武汉“世茂嘉年华”等项目也都沦落到被拍卖的境地。
02
客流下滑、成本高企
对于业绩亏损的原因,海昌海洋公园曾发公告指出,受复杂市场环境和消费信心下降的影响,消费者支出普遍下滑,尤其是在旅游旺季期间,不利天气条件也显著影响了游客出游意愿和公园运营管理。这些因素综合导致集团业务复苏慢于预期,出现阶段性流动资金压力。
但业内人士直指更深层矛盾——当行业向"消费生态"转型时,海昌仍过度依赖门票收入,导致客流回升未能有效转化为利润。
游客吐槽海昌海洋公园
对于大连圣亚而言,虽然营业收入有所增长,但营业成本、费用等的增加侵蚀利润空间。公司方面解释称,业绩下滑主要因景区客流减少致营收降低,同时日常运营成本上升。有分析认为,虽然企业营收有所增长,但在市场拓展方面或面临瓶颈,此外产品及营销模式老旧、缺乏吸引力等问题也日益凸显。
而受地产经济下行影响明显的华侨城,正面临着成本与需求的双向挤压。由于其文旅项目高度依赖“主题公园+地产”的重资产开发模式,现金流回收周期显著偏长,难以在短期内对冲地产下滑造成的资金“失血”。
针对目前仍处于高速扩张的华强方特,部分业内观点表示,其布局“下沉式策略”是一把“双刃剑”。财报显示,目前新开业及在建和筹备项目多位于临海、鹰潭、宜春等三四线城市。该布局模式虽躲开了与迪士尼、环球影城等的正面交锋,但也面临着下沉市场人流量和消费力不足的压力。
宜春方特熊出没乐园
尽管上述四家企业亏损或净利润下滑的原因不尽相同,但都提到“受消费信心下降影响”。中国主题公园研究院院长林焕杰表示,“相较去年补偿性的旅游消费增长,在2024年的经济环境下,消费者对于非刚需的娱乐消费会相对理性谨慎。”他还补充道,去年主题公园的二次消费呈现下降趋势,降幅在10%-30%。
03
“扎堆”上新与限制
在部分头部主题公园深陷盈利困境的同时,中国主题乐园市场却迎来新一轮投资热潮。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乐园经济市场规模已接近600亿元,预计到2028年这一规模将突破1100亿元。
今年以来,国际IP主题公园项目密集传出消息:今年2月,锦江国际集团宣布与华纳兄弟探索集团签署合资框架协议,将共同开发“哈利波特制片厂之旅”项目;3月,全球规模最大、亚洲首个小猪佩奇户外主题乐园宣布将于2027年在上海崇明长兴岛开放;目前上海乐高乐园已步入全面冲刺阶段,预计今年6月试运营。深圳乐高乐园度假区的建设也步入提速阶段。
图源“上海乐高乐园”
本土企业同样动作频频。据统计,华强方特有7个城市的主题公园项目在建设中,爱奇艺宣布在江苏扬州建设首个线下乐园“爱奇艺乐园”;中山欢乐海岸奇遇时光乐园、清远长隆度假区首期项目等分别于2024年底至2025年初陆续开业。
在专家看来,对于各地政府而言,主题公园除了带来经济效益,还有较大的社会效益。“很多城市都想把主题乐园变成一张城市名片,一座主题乐园能对上下游产业及当地GDP带来较大增长。”林焕杰指出。根据调研数据,主题公园每1元的经营收入可带动城市3.8元的经济收入,进一步拉动6至15元的上下游产业链收入。
值得注意的是,政府部门对主题公园建设的规范正在加强。如今上级要求各省份对于主题乐园建设均需要有一定的规划——所在省份能容纳建设多少座,哪个城市合适建,这些均需要经过文化旅游部门和城市规划部门评估,并非想建就能建。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们想要分一杯羹并不容易。业内人士认为,要想吸引更多消费者,需要在吸引力上下功夫。“首先在内容上,需要不断更新项目,以保持新鲜度,一方面吸引新游客,另一方面促进重游率。其次,让游客得到实惠,制定差异化的优惠政策以增强竞争力。”
在林焕杰看来,核心IP的开发是主题公园本土化发展的生命线,应将IP形象贯穿于主题公园产业链,可以根据企业所擅长的领域,以及资金实力选择不同的战略形式,如自主研发IP、购买成熟IP、可以扩大旅游产业链的外延。“主题公园竞争的重心始终都是围绕差异化,常变常新,有新鲜度才能有源源不断的客流”。
撰文 | 晓慧 编辑 | Mulan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社会新闻"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