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新奥资料正版大全,警惕虚假宣传,逻辑解答管理_出行优化版an.43.63:55年毛泽东看望恩师,塞给师母500元钱遭质问:你哪来那么多钱?
发表时间:2025-05-13 08:00:11来源:人民日报

尊师重道是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极力弘扬并实践这一传统。即便他已成为国家领导人,依然不曾忘记他曾经的老师,并且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深刻含义。
1955年,毛主席正在长沙视察时,专程去探望一位恩师。当他得知老师杨树达病重而且没有足够的资金治疗时,毛主席毫不犹豫地拿出500元塞给杨树达的妻子,用于支付医药费。然而,他却听到床上传来了杨树达激动的声音:“润之,你哪来那么多钱?”
这位敢于质问毛主席的恩师正是杨树达,毛主席一直视他为师长。杨树达出生在长沙一个文化世家,父亲非常开明,不仅让他学习古文,还早早送他进入新式学堂,学习现代的知识,最终他赴日本留学深造,回国后开始了他的一生教育事业。
1913年,杨树达在湖南省立第四师范教授国文,当时毛泽东还在学校预科学习。虽然两人并未直接接触,但毛泽东听闻杨树达古文造诣深厚,课堂深受学生喜爱,于是他选择旁听了杨老师的国文课。杨树达的课堂风采深深打动了毛泽东,使得他即便只是旁听了一节课,也将杨树达视为恩师。
两人真正的相识,源于1919年底的请愿行动。毛泽东领导的“驱张运动”旨在抵制湖南省长张敬尧的暴政。毛泽东等人通过罢课、游行等手段表达抗议,并决定派代表团前往北京请愿,要求驱逐张敬尧。杨树达作为教育界代表与毛泽东一起前往北京,尽管寒冬凛冽,但他们依然在严寒中坚持,最终闯入了北洋政府的办公大楼。
在此次事件中,杨树达毫不犹豫地站出来,激烈质问政府的代表,表达了对湖南人民疾苦的关切。这一行为令毛泽东深感震动,也让他明白了杨树达用此举保护自己的学生,深知作为一名教师不应让学生冒险。
经过几个月的抗争,毛泽东和杨树达成功将张敬尧赶出湖南。此后,杨树达专注于教育工作,他继续在全国范围内教授文学和日语等课程,并出版了《中国语法纲要》等学术著作,获得了教育部的高度赞扬。
虽然杨树达没有直接参与革命,但他始终支持毛泽东领导的革命。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他坚决拒绝与日本的“交流学者”接触,并在公开场合警告学术界应保持警觉,维护国家利益。
卢沟桥事变后,杨树达回到长沙,继续从事教育事业。他关心国家的动向,尤其是对毛泽东的革命事业充满信心。1945年,日本投降后,杨树达密切关注国共两党的关系。随着毛泽东的重庆谈判,他的心情变得极为紧张,但得知毛泽东安全回到延安后,他才松了口气。
1949年,随着国民党的败退,杨树达明确表态拒绝前往台湾,并期望能与毛泽东再次相见。在新中国成立后,杨树达对毛泽东的崇敬更为深厚,并在阅读毛主席的著作后,赞扬其“君师合一”。
1954年,毛主席回到长沙时,提出要见杨树达。杨树达被专车接到毛主席的住地,毛主席与他亲切交谈,表达了对恩师的崇敬与关怀。杨树达回忆起往事时,情感充沛,两人重温了那段曾经并肩奋斗的岁月。毛主席还请他和其他嘉宾共进午餐,并送他们回家。
1955年6月,毛主席再次来到长沙时,得知杨树达病重,便赶到杨先生家中探望。在了解到杨先生因病无法支付治疗费用时,毛主席立刻拿出500元交给杨树达的妻子,嘱托她购买药物。如果不够,可以再向他开口。就在此时,杨树达从病床上问道:“润之,你哪来那么多钱?你也变了?”毛主席并没有生气,耐心地解释说这些钱是自己劳动所得,并强调,自己有今天,离不开杨树达的教导。
几天后,杨树达稍微康复,便打算去见毛主席,却得知毛主席因公务已返回北京。随后,杨树达应邀赴京,与毛主席同船游湖,再次谈起“驱张运动”和新中国的未来。这也是他们师生最后的见面。
1956年2月14日,杨树达因病去世,享年71岁。毛主席在得知噩耗后,深感悲痛,向杨树达的家人致电慰问,感叹道:“中国又少了一位语言文学大家。”毛主席的做法不仅表现了他对尊师重道传统的高度重视,也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师生情谊的伟大与长久。
【责任编辑:新2025澳门天天开好彩生肖对照表,警惕虚假宣传,反馈校验管理_基础版li.57.9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