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我时常被问及:“我可以攀登某某山峰吗?”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我认为有必要做一个专题探讨,帮助大家找到答案。基于我的主观思维和个人经验,我想对攀登所涉及的关键因素做一个排名:
1. **高原适应能力**
2. **攀登经验**
3. **体能**
4. **技能与身体感知能力**
5. **技能本身**
6. **运气**
【高原适应能力】作为高海拔攀登的基石,常常让那些即便在低海拔地区体能卓越者也措手不及,而这恰恰是高原地区攀登者所独有的天然优势。高原反应(高反)往往会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肠胃功能紊乱以及有氧运动能力显著降低,严重时甚至可能引发肺水肿、脑水肿等危及生命的症状。一般而言,通过逐步适应可以有效缓解高原反应带来的不适,尤其是在挑战重要山峰的过程中,我们切不可吝惜用于适应高海拔环境的时间。长期从事高海拔攀登的运动员,其体内血红蛋白含量会逐渐增加,这使得他们对高原环境的适应速度更快,身体与高原环境之间的协调也更为默契。
【攀登经验】在长时间的攀登过程中,我们难免会遭遇各种意外状况、重重困难以及棘手的困境。同时,其他攀登者所经历的那些令人痛心的惨痛教训,甚至有人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些都如同一面面镜子,深刻地映照出攀登途中潜藏的风险与危机。而这些宝贵的经历和教训,经过我们深入的思考与沉淀,会在我们的思维深处逐渐形成一个极具价值的思维模型。这个思维模型并非一成不变,它会随着我们攀登经历的不断丰富、对攀登认知的持续深化而不断地进行重构与完善。就如同一个不断升级优化的系统,最终它将内化为我们的一种条件反射式的本能输出,在关键时刻为我们提供正确的指引和决策依据。
例如,在攀登中我们深知,一旦感冒就绝不能贸然进山,因为身体机能的下降可能会让我们在面对高海拔、复杂环境时陷入极度危险的境地;设定一个绝不妥协的关门时间,这既是对自己能力边界的清晰认知,也是避免因过度消耗而引发风险的重要保障;当感知到自己身体状态不佳时,我们要勇敢地拒绝那种中国式的不好意思开口,坚决以自身安全和团队利益为首要考虑;倘若遇到大雪连续下了三天的情况,为了确保安全,不进山是明智之举;在进行沟槽攀登时,虽然看似相对容易,但我们必须时刻警惕存在的落石、落冰风险,不能有丝毫的麻痹大意;对于旧路绳,切不可抱有侥幸心理继续使用,以免因绳索老化等问题酿成大祸;在操作过程中,要带上2颗压低岩钉,为自身安全增添一份有力保障;而在下降时,掌握正确的身体姿势更是至关重要,它能帮助我们平稳、安全地抵达地面。
【 体能】在攀登的诸多要素中,体能虽至关重要,却被排在攀登经验之后,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原因。要知道,即便一个人拥有令人惊叹的体能,哪怕将其作为炫耀资本,在缺乏足够攀登经验的情况下,也极易对攀登过程中的关键细节产生误判。这样的悲剧并非个例,就如某网红,体力超群且常以负重行走为傲,然而在贡嘎山区域,他却因经验不足而很快失联,自此杳无音讯,令人扼腕叹息。
【 技能与身体感知能力】在攀登的过程中,每一次抓取岩点、每一次挥动冰镐,我们都能凭借长时间积累的攀登经验,清晰且确切地感知其是否稳固可靠。这种熟悉与敏锐的感知,源于无数次的实践与磨砺,只有当动作与岩点、冰镐与山体达到完美契合时,我们的身体才能保持松弛,避免过度紧张,同时,这份自信也会让我们迅速进入专注的攀登状态。
心流状态的降临,往往伴随着对自我能力的准确认知与对当前挑战的适度把握。正如某位登山专家所言,他自谦攀岩能力仅5.10水平,但这是在高山真实环境中锤炼出的、毫无水分的实力。反观那些从未涉足高海拔攀登的勇者,即便拥有5.15的高超技艺,在面对高海拔5.10难度的线路时,也可能因环境陌生、压力倍增而陷入过度紧张甚至恐惧之中。这恰恰说明了,技能与身体感知能力的结合,以及在特定环境下的适应与调整,才是攀登的真正艺术。
【技能本身】高海拔攀登,这一综合性极强的挑战,犹如一棵参天大树,其根脉深深扎入越野跑的耐力、攀岩的技巧、攀冰的果敢、干攀的精准以及滑雪的灵动之中。我们需如匠人般,不断雕琢这些分支技能,直至其锋利度远超高海拔线路本身的难度要求。唯有如此,方能享受:风险可控的攀登。
【 运气】运气如同天边流云,飘忽不定且终有耗尽之日,切莫将希望寄托于这虚无缥缈的馈赠。在攀登之路上,我们应追求的是将每一分努力、每一处细节都雕琢至完美,以实力为舟,以技巧为帆,而非仰仗运气的风偶然推动。至于那不可控的运气,让它成为旅程中的一抹淡然背景,我们只需专注于自身,做到最好,其余的,便随缘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