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原标题:
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奋战二季度确保“双过半”
传统文化与现代消费的奇妙化学反应
5月10日晚,市民在和平路步行街非遗手工摊位前选购工艺品。(李颖摄)
5月10日,暮色四合,位于平顶山市新华区曙光街街道的曲艺美食街,传统文化与现代烟火气交织,勾勒出一幅别具韵味的夜间消费新画卷。
天街曲艺社内,相声《论捧逗》的诙谐包袱与河南坠子《母牛救子》的悠扬唱腔交相辉映,观众席间喝彩声如潮。与之相邻的美食摊位香气四溢,鲁山水席汤摊主周鸿彦的砂锅升腾着氤氲雾气,“曲艺社散场就是上客高峰,至少要续六次高汤”,5张方桌的食客往来如织,见证着文化与美食的奇妙化学反应。
夏季是全年经济发展的黄金期,也是传统的消费旺季。作为“曲艺+美食”模式的创新典范,新华区曲艺美食街持续点亮多元化夜间消费新场景。“将传统曲艺与特色美食有机结合,不仅让传统文化焕发生机,更为商圈注入强劲活力,带动人流量显著提升。”曙光街街道党工委书记康晓娜说。
夜色渐深,烟火气愈发浓。和平路步行街上人头攒动,南北风味美食在此荟萃,交织成“舌尖上的盛宴”。令人眼前一亮的是,10余家非遗手工摊位星罗棋布,代表性传承人现场展示刺绣、串珠、香包香囊缝制等技艺,指尖流转间,一件件承载匠心的工艺品引得市民游客纷纷驻足。
“在这里既能大饱口福,又能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每次来都有新收获。”市民黄亚平一边挑选非遗挂件,一边点赞。
如今,这条承载着城市记忆的老街,正以“美食+非遗”的全新姿态,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热门之选,这条“能吃的非遗街”夜间客流量较去年同期增长15%。
除了夜市经济、地摊经济,新华区还以城市更新为抓手,注重创新创意和生活美学融入,因地制宜推进老旧厂区活化利用,打造新的消费场景和生活场景,推动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不断涌现,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年群体高品质、体验式消费新需求。
步入1957创意园区,苏式厂房的红砖肌理与国潮涂鸦形成时空碰撞,特色餐饮、主题市集点亮璀璨夜色,成为年轻人的夜晚打卡新晋网红地标。为持续释放城市夜间经济新活力,园区引入“工业遗存+沉浸体验”模式,构建起“日赏文创、夜品烟火”全时段消费场景,吸引文化创意、网红餐饮、艺术体验等42家多元业态商户入驻,月均客流量高达5万人次。
从传统曲艺的声声喝彩到工业遗存的潮流新生,从街头巷尾的烟火美食到匠心独运的非遗文创,新华区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消费深度融合,点亮多元化夜间消费新场景。(本报记者 毛玺玺 通讯员 李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