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9年2月18日,好莱坞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来到北京,与刘慈欣进行了一场名为《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对话刘慈欣》的对谈。就在这场对谈前两周,根据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流浪地球》刚在国内上映,该片引发了极为热烈的全民观影狂潮,因此被视为中国科幻电影发展史上不容忽视的里程碑,有人甚至将这一年视为是“中国科幻电影元年”。
在这场对谈中,当主持人问到两位嘉宾各自最感兴趣的科幻领域是什么时,刘慈欣回答说,“我感兴趣的是描写很遥远的世界,很广阔的未知......主要是遥远的太空,还有一些我们只能用想象力到达的世界。”
这并不是刘慈欣唯一一次提到“想象力”,仅仅三个月前,当刘慈欣站在克拉克奖的颁奖台上时,他就在获奖感言中反复提及了这个词语,比如他谈到自己科幻创作的初心时说道,“我最初创作科幻小说的目的,是为了逃离平淡的生活,用想象力去接触那些我永远无法到达的神奇时空。”由此可见,在刘慈欣的创作生涯中,想象力一直都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流浪地球》(2019)剧照。
事实上,在整个科幻作品——不管是文学、影视或是漫画——的创作频谱中,“想象力”一直都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一部科幻作品的诞生,往往是来源于创作者对于某种尚未发生的、非经验主义的场景或事件的想象。比如科幻文学的早期代表作《科学怪人》,就来自玛丽·雪莱对“人造生物”的想象;而儒勒·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诞生时,人类对海底世界的探索尚只能以想象力去乘风破浪;更别提阿西莫夫在恢宏宇宙尺度下创作的《基地》三部曲,点亮宇宙的不正是他那不朽的想象力吗?
大刘的作品也同样如此,尤其是他的代表作《三体》,几乎是“只能用想象力到达的世界”这句话最好的诠释。但事实上,这些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只能来源于大刘这种想象力卓绝的创作者,书中的诸多场景都远远突破了普通人的想象力极限。我至今仍能清楚地记起第一次读到“二向箔”“高维物体的低维展开”“水滴2000响”等经典场景时所感受到的心灵震撼,如若不是这些文字,就算终其我的一生,这些场景也绝不会浮现在我的脑海之中。
因此,科幻文学才被视为是科幻作家们展现其想象力的绝佳载体,他们通过文字将脑海中那些常人所不及的点子讲述出来,再通过文本将其传递给读者,希望他们也能分享自己绚烂的颅内胜景。但对于读者而言,尽管在读到这些文字时,脑海中确实会浮现出一些景象来,但与创作者所想仍然千差万别。毕竟来说,想象力世界的具象化,实在是有赖于个体想象力极限的高低。
而这就是这个世界之所以需要科幻漫画的原因。
科幻漫画的改编史
1976年,法国传奇漫画家墨比斯在《金属狂啸》杂志上发布了一篇名为《漫长的明天》的科幻漫画,这篇只有短短16页的作品,因其独特的视觉美术风格而闻名,一经发布便引发关注。墨比斯在其中创造了一个极富工业感的未来世界:垂直城市、飞行汽车、机器警察、机械探测器、变异外星人、林立的发射塔、错综复杂的输送管道以及废土风格的城市角落。
对于当年的漫画读者来说,这些画面远超他们的想象力边界,它定义了一个令人赞叹且印象深刻的“未来世界”,很多场景都极富先锋感和前瞻性。所有这些图像元素,后来都被视为是科幻视觉艺术的重要灵感来源,颇多地出现在后世的各类科幻影视作品中,比如在《星球大战》《第五元素》等影片中,都可以看到借鉴自这部漫画的视觉元素。
相比于纯文本的科幻文学作品,科幻漫画的意义就在于——它可以将那些常人难以想象的未来场景具象化出来,真实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从而让读者感受到文本和图像上的双重震撼。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漫长的明天》的编剧名叫丹·奥班农,就在这部漫画出版后不久,他就参与了另一部经典科幻电影的创作,那部电影叫作《异形》。而当时他之所以和墨比斯在一起合作漫画,则是因为他们正在另一个电影剧组中,而那部电影就是亚历桑德罗·佐杜洛夫斯基导演版的科幻巨作《沙丘》,这部电影最终因为各种原因而折戟沉沙,多少年来令人扼腕——不过那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星球大战》(Star Wars,1977)剧照。
事实上,科幻漫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在报纸漫画兴盛的年代中,科幻故事一直都是漫画家们十分热衷的题材。到了20世纪中叶,科幻漫画已经成为一种广受欢迎的热门类型,诞生出了很多经典名作,比如让-克洛德·福雷斯特的《太空英雌芭芭丽娜》等。而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传统科幻文学的发展也迎来了新一波高潮,科幻漫画也得以趁势发展,尤其是在欧洲漫坛,当时很多欧漫大师都投身于科幻漫画的创作。
刚才提到的墨比斯就是其中一位,除了《漫长的明天》之外,他的《印卡石》《伊甸园世界》等也都是科幻漫画的经典之作。除此之外,菲利普·德吕耶的《宇宙行者斯隆》、让-克洛德·梅齐埃和皮埃尔·克里斯坦的《星际特工》、迈克·巴特沃斯的《特里甘帝国》等作品,也都是彼时科幻欧漫的代表作,大抵都出现在20世纪中后期。这些作品都以其独特的视觉艺术而闻名,它们所呈现出来的世界,颠覆了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知,让神秘的未来得以具象化呈现。
或许,科幻漫画之于我们,就如同宫崎骏评价墨比斯时曾说的那样——“他通过漫画,让我们发现了一种看待世界的新方式。”
中国科幻的漫画之旅
2011年,中国漫画家吴青松来到欧洲漫坛的中心——法国。
此后,他便开始与欧洲漫画编剧合作,共同出版作品。而在彼时的中国,刘慈欣刚刚完成了《三体》三部曲,这部日后将令世界感到震惊的作品,彼时尚未被大众所熟知,只是在国内科幻书迷的小圈子中颇有声名。当时谁也不曾想到,《三体》将对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起到多么惊人的影响,甚至成为代表中国科幻站在世界科幻文学之林中的最高代表。
吴青松并不是当时唯一一个“出海”的中国漫画家,事实上,在2010年前后,由于国内漫画市场发生了剧烈变动,致使一大批中国漫画家纷纷选择远走欧洲。吴青松等国人漫画家在欧洲合作出版作品的同时,也接触到了与国漫完全不同的欧漫。在当时的国内漫画市场中,漫画还只是面向青少年读者的消遣读物,而欧漫却是一种全龄向的阅读媒介,完全可以承载更深刻、更严肃、更富有文学性和艺术性的故事。而等到吴青松等出海作者“回归”中国市场时,他们也把这种“面向所有年龄层次读者的漫画”带回了中国,与国内当时方兴未艾的“图像小说”热潮遥相呼应,而这就促成了国内全龄向漫画作品的萌发。
吴青松绘制的图像小说版《三体》便是这其中颇为典型的例子。
《三体》,吴青松编绘,刘慈欣 原著,译林出版社,2025年1月。
《三体》真正走进大众视野,大抵是在2015年之后。它成为了第一部站上雨果奖颁奖台的中国科幻长篇作品,并在此后接连拿下轨迹奖、克拉克奖、星云奖等国际奖项。而2019年大热的现象级电影《流浪地球》,则再次将原著作者刘慈欣推到聚光灯下,《三体》也再次成为各界焦点,从而走上了更广阔的大众文化领域。
大刘作品的漫画改编项目也被提上日程,而作为享有国际声誉的大刘,其作品的漫画化改编更是注定要走国际化的路子。尤其是《三体》,此时它已在全世界范围内收获无数赞誉,拥趸无数。中美各自改编的影视剧版则进一步扩大了其国际影响力,因而其漫画版改编从一开始就要同时兼顾国内外读者的喜好,而有过“出海”经验的吴青松无疑就成为了最佳人选。
吴青松是成都人,而成都作为国内科幻氛围最为浓郁的城市之一,一直都有着相当深厚的读者基础。据吴青松自己说,自己是从《三体》连载时就一直关注它的老读者,之前就一直希望能将原著改编成漫画作品,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此次参与图像小说版《三体》的创作,也算是一种圆梦。
在图像小说版《三体》的扉页上,印着大刘和吴青松两人的签名,还有大刘手书的一句著名台词,“我们是同志了。”这既可以视为是两位创作者之间的跨媒介合作,也可以视为是文学和漫画这两种创作媒介穿越时空的一次握手。
《三体》漫画改编的精彩之处
事实上,这并不是《三体》第一次漫画化改编,在此之前也有过网漫改编版,但此次确实是第一次以“图像小说”的身份正式出版。这个概念起源于北美,于2010年前后开始在国内兴起,简单来说,相较于传统意义上的漫画,图像小说更适合成年读者阅读,它们往往具有更严肃的主题、更深刻的洞察、更复杂的情节以及更富有文学性的表达。
这些也都可以从图像小说版《三体》中看出端倪来。
故事性、严肃性和文学性自不必多说,《三体》原著本身的素质就足够强悍,一方面故事足够恢弘庞大,而另一方面很多情节的设计却又十分精巧,也融入了很多大刘自己对人性、科技和宇宙的思考和洞察。但漫画改编版最大的难度也在于此,毕竟相比于原著,漫画版的体量要小得多,创作者必须要在尽可能保留故事主线的前提下,精简庞杂的旁枝侧蔓,在有限的篇幅中将故事最精彩的部分呈现出来。
图像小说版《三体》内页。
事实上,对于大多数《三体》书迷而言,故事早已烂熟于心,图像小说版《三体》的真正意义还是在于——以视觉艺术的方式去具象化读者们因想象力的限制而未能想象出的浩瀚宇宙场景。而在这一点上,图像小说版《三体》无疑做得很好,不管是“宇宙将为你闪烁”“三体太阳异象”“智子的低维展开”还是最终的“审判日号被切片”这些经典场景,全部都以出色的视觉效果呈现出来,效果拔群。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吴青松的分镜水平。或许是因为之前的出海经历,他的分镜方式充分融入了一些欧美漫画的技巧——欧美漫画一向以节奏快而著称,分镜讲究简洁高效,往往有很高的叙事密度,同时十分讲究画格之间的堆叠与相互推进。除此之外,在图像小说版《三体》中,还可以看到吴青松用了很多异形画格、悬浮画格和无框画格来处理分镜,在保证快节奏叙事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确保了画面视角效果的新颖和创意,通读下来,酣畅淋漓。
漫画改编的另一个难点来自于人物塑造,《三体》原著可谓人物众多,光是有名有姓的角色就有近百之多,这对漫画改编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毕竟,对于漫画来说,人物形象是角色塑造的重中之重,如何让笔下的角色令人过目不忘,是漫画创作者需要首要考虑的问题。吴青松在漫画角色的塑造上也颇下了一番功夫,尤其是对叶文杰、汪淼、史强、伊文斯等人的刻画,都能很好地抓住人物精髓,也确实做到了令人过目难忘,也很期待他们在后面故事中的表现。
在成都的一场漫画签售会上,有一位书迷赶到现场,希望能够得到吴青松的签名,他颇有些自豪地说,自己已经买了十几套书送给朋友,因为自己实在太喜欢《三体》这部作品了,所以一直也都十分关注这套图像小说。他说他之前没怎么看过漫画,但十分喜欢这部作品,因为它把那些曾在他脑海中无数次浮现的场景真真切切地呈现在他的眼前。
那感觉就像是,《三体》真正地为他而闪烁了。
而这可能就是这套漫画真正的价值所在,成为一座名为想象力的太空桥,把读者们送到那些“只有想象力才能到达的地方”。
作者/陶朗歌
编辑/宫照华 罗东
校对/薛京宁 柳宝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