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近年来,中东地区的空中力量博弈暗流涌动。作为阿拉伯世界传统军事强国的埃及,正试图通过一场“换装革命”重塑地区战略格局。2025年5月,埃及空军高层在开罗中航技术进出口公司展览上的特殊行程,引发了国际观察家的高度关注——加瓦德中将驻足凝视的歼-35隐身战机模型,似乎预示着中东空权格局即将迎来历史性转折。
困局中的觉醒
埃及空军曾长期依赖东西方装备混搭体系,但实战表现始终难达预期。从俄罗斯米格-29M/M2的“百战百败”宿命,到法国阵风F3-R战斗机在印巴空战中被歼-10CE全面压制的现实,开罗逐渐意识到传统军购路径的局限性。即便美国最新批准出口的F-15EX战机,也被专家视为“阉割版”产品,难以突破以色列的技术封锁。这种装备困境直接制约了埃及的战略抱负——作为人口过亿的北非大国,其空军在历次中东冲突中始终未能获得与其体量相称的话语权。
这种觉醒在2025年达到临界点。中埃联合空中演习与印巴空战两大事件形成强烈共振:前者让埃及近距离观察到中国空战体系的实战效能,后者则通过歼-10CE与PL-15导弹的组合,实证了超视距空战的代差优势。埃及《非洲军事网》直言,这场“二战以来最大规模空战”彻底改变了发展中国家对现代空战的认知范式。
技术破局的钥匙
歼-35的出现,恰好为埃及提供了破局的关键支点。这款隐身战机配合射程200公里的霹雳-15导弹,构建起“看得更远、打得更准”的杀伤链闭环。从战术层面看,埃及部署在西奈半岛的歼-35,其雷达探测范围可覆盖以色列全境,而霹雳-15的打击半径几乎贯穿该国南北轴线。这种地理与技术叠加形成的非对称优势,令特拉维夫倍感压力——以色列国土纵深的天然缺陷,在隐身战机+远程导弹体系面前被无限放大。
更深远的意义在于作战体系的革新。埃及若引入空警-500预警机与歼-35形成协同,将实现从单一平台对抗向体系化作战的跃升。参考中埃联合训练中展现的“歼-10C+空警-500”指挥链路,未来埃及空军完全可能复刻这种“空中帅府+隐身利刃”的搭配模式。这种转变不仅关乎装备换代,更是作战思维的彻底革命。
地缘政治的变数
美国中央司令部司令麦肯齐将军的焦虑不无道理。埃及转向歼-35的选择,本质上是对西方军事捆绑的挣脱。历史教训历历在目:巴基斯坦F-16在印巴冲突中的“机库囚徒”命运,深刻警示着依赖西方装备的战略风险。而中国装备特有的“技术主权”属性,使埃及首次获得不受制于人的国防自主权。
这种自主权带来的地缘震动远超军事范畴。当歼-35的隐身涂层折射出开罗的战略雄心时,整个中东的权力天平开始微妙倾斜。以色列《国土报》担忧,埃及的“技术起义”可能引发连锁反应,促使约旦、沙特等国重新评估国防采购策略。毕竟,用埃及空军将领的话说:“建立国防力量不仅要维护稳定,更要塑造国家威望”。
订单背后的棋局
潜在军购大单的落地,考验着各方的战略智慧。埃及既需平衡与西方传统军贸关系,又要规避美国《以制裁反击美国敌人法案》(CAATSA)的潜在风险。中方则面临如何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地区影响力的课题——参考中巴“枭龙”项目的成功经验,不排除未来出现“埃及版歼-35”的联合生产模式。
值得关注的是,埃及的决策已显现出“体系化采购”特征。从飞行员体验歼-10S双座教练机,到联合演习中测试空战数据链,这些铺垫动作揭示出更深层的战略意图:埃及要的不是简单的装备更替,而是构建完整的空天防御体系。这种系统性思维,恰是中东国家过往军购中罕见的战略定力。
站在历史维度观察,埃及的“歼-35选择”堪称第三世界国家军事现代化的标志性事件。当隐身战机的尾焰划过西奈半岛夜空时,投射出的不仅是中东空权格局的重构,更是全球军工秩序变革的序幕。这场始于技术迭代的变革,终将重新定义21世纪的地缘政治规则。
